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
联系我们
  • 联系人:第五经理
  • 电 话:029-68064558
  • 邮箱:zx@tjbiolite.com
  • 传真:029-68064558
  • 地 址:西安市高新区草堂科技产业基地秦岭大道西6号科技企业加速器二区9幢2单元20401号房
产品搜索

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在神经元兴奋时突触线粒体的ΔΨm变化

发表时间:2025-08-19

神经元兴奋时,突触部位的线粒体需快速响应能量需求,其膜电位(ΔΨm)的动态变化是反映线粒体功能适应性的关键指标。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作为常用的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,可通过荧光信号的转变直观捕捉突触线粒体在神经元兴奋时的ΔΨm波动,具体机制及检测逻辑如下:

一、JC-1监测ΔΨm的基本原理

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是一种脂溶性阳离子荧光探针,其荧光特性与线粒体膜电位直接相关:

在高 ΔΨm(线粒体极化状态)下,JC-1会因线粒体的负电势驱动而富集于线粒体内,并自发聚集形成红色荧光的聚合物(激发波长488nm,发射波长590nm左右);

ΔΨm下降(去极化)时,JC-1无法有效聚集,以绿色荧光的单体形式存在(激发波长488nm,发射波长525nm左右)。

因此,通过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的红绿荧光强度比值,可定量反映ΔΨm的变化 —— 比值越高,说明ΔΨm越稳定(极化状态越好);比值下降则提示ΔΨm去极化。

二、神经元兴奋对突触线粒体ΔΨm的影响机制

神经元兴奋(如电刺激、谷氨酸受体激活等)时,突触传递需大量ATP支持(如神经递质释放、离子泵功能维持),突触线粒体的ΔΨm会发生适应性调整:

短期兴奋:突触处能量需求骤增,线粒体通过增强呼吸链功能维持或短暂升高ΔΨm,以加速ATP合成。此时,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红色荧光增强,红绿比值上升,反映线粒体处于“高活性”极化状态;

持续/高强度兴奋:若兴奋时间过长或强度过大,线粒体呼吸链负担过重,可能导致质子梯度失衡,ΔΨm逐渐下降(去极化)。此时JC-1绿色荧光增强,红绿比值降低,提示线粒体功能开始受损;

突触特异性差异: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的线粒体对兴奋的响应可能不同(如突触前线粒体更易因递质释放需求而快速调整ΔΨm),JC-1的荧光分布可体现这种空间异质性。

三、JC-1检测突触线粒体ΔΨm变化的实验流程

1. 样本制备与处理

神经元培养:采用原代神经元(如海马、皮层神经元)或神经元细胞系,培养至形成成熟突触(通常14-21天),确保突触结构完整(可通过突触标志物如Synapsin I免疫荧光验证);

兴奋诱导: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兴奋方式,如:

电刺激:使用神经元电刺激仪,设置合适参数(如频率5-50Hz,时长1-10min);

化学刺激:加入谷氨酸(10-100μM)或KCl(高浓度,如50mM)诱导去极化兴奋;

设立对照组:未兴奋的神经元,排除基础状态下的 ΔΨm 波动。

2. JC-1染色与成像

染色液配制:用无血清培养液稀释JC-1储存液(通常为1mg/mL DMSO溶液),终浓度5-10μM(需预实验优化,避免浓度过高影响线粒体功能);

染色步骤:兴奋处理后,弃去培养液,用预热的PBS轻柔洗涤细胞1-2次,加入JC-1工作液,37℃、5% CO?培养箱中避光孵育20-30min

洗涤与成像:孵育结束后,弃去染色液,PBS洗涤2次以去除游离探针,立即使用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观察:

选择突触富集区域(如神经元突起交叉处),分别采集绿色荧光(单体)和红色荧光(聚合物)图像;

若需动态监测,可采用活细胞成像系统,在兴奋处理的同时进行实时荧光记录(需注意避免光照对JC-1的淬灭)。

3. 结果定量与分析

荧光强度分析:使用图像分析软件(如ImageJ),在突触区域选取感兴趣区域(ROI),分别测量绿色和红色荧光的平均强度,计算红绿比值(红色强度/绿色强度);

统计分析:比较兴奋组与对照组、不同兴奋时长/强度组的红绿比值差异,判断ΔΨm的变化趋势(升高/降低/波动);

突触特异性验证:结合突触标志物(如突触后致密物PSD-95)的免疫荧光共定位,确认所检测的线粒体位于突触部位,排除胞体线粒体的干扰。

四、注意事项与干扰因素

探针毒性:高浓度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可能干扰线粒体的质子梯度,导致ΔΨm人工下降,需通过预实验确定有效染色浓度下限;

细胞状态:神经元活力下降(如凋亡、坏死)会自发引起ΔΨm去极化,需确保兴奋处理前后细胞存活率良好;

荧光淬灭:JC-1的红色荧光聚合物易受光照影响而淬灭,染色后应尽快检测,或使用抗荧光淬灭剂(适用于固定样本,但活细胞检测需避免);

pH影响:细胞内pH变化可能干扰JC-1的聚集状态,实验中需维持培养液pH稳定(如5% CO?平衡)。

五、应用价值

通过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JC-1监测神经元兴奋时突触线粒体的ΔΨm变化,可揭示突触能量代谢的动态调控机制 —— 例如,短期兴奋时ΔΨm的稳定或升高反映线粒体的功能适应性,而持续兴奋后的ΔΨm 降可能提示突触疲劳或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早期信号,该方法为研究突触可塑性、神经损伤(如脑缺血)的线粒体机制提供了直观的实验依据。

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bybiolite.com/

联系方式
手机: 18502920169
Q Q:
手机访问官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