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时,探针的荧光信号变化与线粒体膜电位(ΔΨm)的高低直接相关,这种关联是其用于监测线粒体功能状态的核心原理。
正常生理状态下,线粒体通过呼吸链持续产生质子梯度,使内膜内侧(基质侧)呈负电位,外侧呈正电位,形成稳定的膜电位(通常为-150~-180 mV),具有亲脂性阳离子特性的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(如JC-1、TMRM、DiOC6等)会因静电作用被吸引并富集于线粒体内。此时,探针在高膜电位环境中聚集或维持特定构象,荧光信号呈现稳定的高强度(如JC-1在高电位下形成红色荧光的聚集体)。
当线粒体功能受损(如氧化应激、缺血缺氧、毒素作用等),呼吸链功能障碍会导致质子梯度无法维持,膜电位下降(去极化)。此时,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的富集能力减弱,线粒体内的探针浓度降低:对于JC-1这类探针,低电位下会解离为绿色荧光的单体,荧光颜色从红转绿,可通过红绿荧光比值定量反映电位变化;对于TMRM等单波长探针,荧光强度会随膜电位下降而减弱,直接指示电位降低。
此外,在细胞凋亡早期,线粒体膜电位的下降是标志性事件,探针荧光信号的减弱或变色可作为凋亡启动的早期指标。而在某些生理过程(如线粒体融合/分裂)中,膜电位的局部波动也可通过探针的荧光变化被实时捕捉,从而实现对线粒体动态功能的可视化监测。
这种荧光信号与膜电位的紧密关联,使得探针能特异性地将抽象的电位变化转化为直观的光学信号,成为研究线粒体功能的重要工具。
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bybiolite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