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胞活性检测是细胞生物学、药物筛选、毒理学研究的核心技术,其试剂盒的原理迭代始终围绕 “更灵敏、更精准、更便捷”展开。从早期依赖酶促反应的四唑盐类试剂盒,到如今基于特异性荧光信号的荧光探针试剂盒,技术演进解决了传统方法“灵敏度低、易受干扰、无法实时监测”的痛点,实现了从“终点检测”到“动态追踪”的跨越。本文将梳理两类核心技术的原理差异、演进逻辑及应用场景,解析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的技术发展脉络。
一、第一代技术:四唑盐类试剂盒 —— 基于酶促反应的显色检测
四唑盐类试剂盒是极早商业化的细胞活性检测工具,核心依赖活细胞内脱氢酶(如线粒体琥珀酸脱氢酶)的酶促反应,将无色四唑盐转化为有色甲臜产物,通过吸光度定量细胞活性,其原理简单、成本低,至今仍在基础研究中广泛应用。
(一)核心原理:脱氢酶催化的“显色反应”
四唑盐分子(如MTT、CCK-8中的WST-8)自身无颜色,但其含有的“四氮唑环”可作为电子受体,被活细胞内的脱氢酶(主要存在于线粒体基质中)催化还原,生成具有特定颜色的甲臜(Formazan)产物:
MTT试剂盒:MTT(3-(4,5-二甲基噻唑-2)-2,5-二苯基四氮唑溴盐)进入活细胞后,被线粒体脱氢酶还原为蓝紫色甲臜结晶,结晶需用DMSO等有机溶剂溶解,再通过酶标仪检测570nm 处的吸光度。吸光度值与活细胞数量呈正相关,可间接反映细胞活性;
CCK-8试剂盒:在 MTT基础上优化,采用水溶性四唑盐WST-8(2-(2-甲氧基-4-硝基苯基)-3-(4-硝基苯基)-5-(2,4-二磺酸苯)-2H-四氮唑单钠盐),其被还原后生成的甲臜产物可直接溶于培养基,无需有机溶剂溶解,检测步骤更简便,吸光度检测波长为450nm左右。
(二)技术特点与局限:便捷性与灵敏度的平衡
四唑盐类试剂盒的优势在于“操作简单、成本低、兼容性强”:无需复杂仪器(仅需酶标仪),可适配96孔板、384孔板等高通量检测场景,适合大规模药物筛选的初筛阶段。但局限性也显著:
依赖细胞代谢活性:仅能检测具有脱氢酶活性的活细胞,若细胞处于休眠状态(如干细胞静息期)或脱氢酶活性降低(如衰老细胞),易出现“假阴性”;
易受干扰:细胞培养基中的酚红、血清成分,或检测药物中的还原性物质(如维生素C),可能与四唑盐发生非特异性反应,导致吸光度偏高,干扰结果准确性;
终点检测无法动态追踪:甲臜产物的生成是不可逆反应,一次检测需消耗一批细胞,无法对同一批细胞的活性变化进行长时间动态监测。
二、第二代技术:荧光探针类试剂盒 —— 基于特异性结合的可视化检测
随着荧光技术的发展,荧光探针类试剂盒成为细胞活性检测的主流,核心原理是利用“荧光分子与细胞内特定成分(如ATP、核酸、活性氧)的特异性结合或反应”,通过荧光信号强度定量细胞活性。其灵敏度更高、特异性更强,且支持实时动态监测,适配更复杂的研究场景。
(一)核心原理分类:按靶点差异的技术分支
荧光探针类试剂盒根据检测靶点不同,可分为三类,覆盖细胞活性的不同维度:
1. ATP检测类:直接反映细胞能量代谢活性
活细胞内的ATP(三磷酸腺苷)含量稳定,且与活细胞数量呈严格正相关(死细胞ATP会快速降解),是细胞活性的“金标准”靶点。试剂盒采用“荧光素-荧光素酶发光体系”:荧光素酶在ATP、氧气存在下,催化荧光素氧化生成氧化荧光素,同时释放荧光(波长560nm左右),荧光强度与ATP浓度(即活细胞数量)直接相关,例如,CellTiter-Glo® 试剂盒通过添加裂解液破坏细胞膜,释放细胞内ATP,再启动发光反应,检测步骤快速(10-20分钟完成),灵敏度可达单细胞水平,且不受培养基成分干扰,适合精准定量活细胞数量。
2. 核酸结合类:区分活细胞与死细胞的“双色荧光”
利用活细胞与死细胞膜通透性差异,采用两种荧光探针实现“活死细胞双重染色”:
活细胞探针:如钙黄绿素AM(Calcein AM),自身无荧光且具有脂溶性,可穿透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,被细胞内酯酶水解为水溶性钙黄绿素,发出绿色荧光(激发波长494nm,发射波长517nm),死细胞因细胞膜破损,内酯酶失活,无法产生荧光;
死细胞探针:如碘化丙啶(PI)、7-AAD,无法穿透活细胞膜,但可进入死细胞内与DNA结合,发出红色荧光(PI激发波长535nm,发射波长617nm)。
试剂盒通过“绿色荧光(活细胞)+红色荧光(死细胞)”的双色信号,可同时定量活细胞比例与死细胞比例,且支持荧光显微镜观察或流式细胞仪检测,适合细胞凋亡、毒性测试等需区分活死细胞的场景。
3. 酶活性检测类:动态反映细胞功能状态
针对活细胞内特异性酶(如酯酶、氧化还原酶)的活性设计荧光探针,不仅能判断细胞“存活与否”,还能反映细胞功能状态:
酯酶活性探针:如FDA(荧光素二乙酸酯),与钙黄绿素AM原理类似,进入活细胞后被酯酶水解为荧光素,发出绿色荧光,荧光强度与酯酶活性正相关,可反映细胞代谢活跃程度;
氧化还原状态探针:如DCFH-DA(2',7'-二氯二氢荧光素二乙酸酯),自身无荧光,进入活细胞后被酯酶水解为DCFH,再被细胞内活性氧(ROS)氧化为具有荧光的DCF(激发波长488nm,发射波长525nm),荧光强度可间接反映细胞氧化应激状态,常用于毒性药物对细胞活性的影响研究。
(二)技术优势与突破:解决传统方法的核心痛点
荧光探针类试剂盒相比四唑盐类,实现了三大突破:
灵敏度与特异性提升:荧光信号的检测下限远低于吸光度(可达pmol级),且探针与靶点的特异性结合(如ATP-荧光素酶、PI-DNA)可避免非特异性干扰,结果准确性更高;
支持实时动态监测:部分探针(如钙黄绿素 AM)对细胞毒性低,染色后细胞可继续培养,通过荧光显微镜或共聚焦显微镜,对同一批细胞的活性变化进行数小时至数天的动态追踪,适合细胞增殖、凋亡过程的机制研究;
多维度检测能力:不同靶点的探针可组合使用(如ATP探针+ROS探针),同时检测细胞能量代谢与氧化应激状态,提供更全面的细胞活性信息,适配复杂的病理模型(如肿liu微环境中的细胞活性研究)。
三、技术演进逻辑:从“间接推断”到“直接靶向”的需求驱动
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的技术演进,本质是“研究需求升级”与“技术能力突破”共同推动的结果,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点:
(一)从“间接指标”到“直接靶点”:提升结果准确性
四唑盐类依赖“脱氢酶活性”这一间接指标推断细胞活性,易受细胞代谢状态干扰;而荧光探针类直接靶向“ATP、核酸”等与细胞存活直接相关的分子,指标更直接、结果更可靠。例如,在干细胞研究中,四唑盐类可能因干细胞脱氢酶活性低而低估活细胞数量,而 ATP 检测类试剂盒可精准定量,避免“假阴性”。
(二)从“单一检测”到“多维分析”:满足复杂研究需求
早期研究仅需判断“细胞是否存活”,四唑盐类即可满足;但随着细胞生物学、精准医学的发展,研究需求升级为“区分活死细胞+分析细胞功能状态+动态追踪变化”,荧光探针类的多靶点、实时监测能力,恰好适配这一需求,例如,在肿liu药物筛选中,可通过“ATP 探针(定量活细胞)+ROS探针(检测药物诱导的氧化应激)”,同时评估药物的杀伤效果与作用机制。
(三)从“终点消耗”到“实时无损”:降低实验成本与误差
四唑盐类的终点检测需消耗大量细胞,且批次间差异易导致误差;荧光探针类中,低毒性探针(如钙黄绿素AM)可实现“染色-检测-继续培养”的循环,同一批细胞可重复检测,不仅降低细胞用量,还能减少批次误差,适合珍贵细胞样本(如原代细胞、患者来源类器官)的研究。
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的技术演进,是从“简单显色”到“精准荧光”的跨越:四唑盐类以“便捷低成本”奠定基础,适合高通量初筛;荧光探针类以“高灵敏、高特异、实时监测”实现突破,成为复杂研究的主流。两者并非替代关系,而是根据研究需求(如成本、精度、检测维度)的互补选择。
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bybiolite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