线粒体膜电位(ΔΨm)是调节线粒体呼吸速率、ATP合成和活性氧生成的关键生物能量参数,在衰老细胞模型中,ΔΨm通常会降低。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可用于研究衰老细胞模型中的ΔΨm,以下是相关介绍:
常用荧光探针类型
单体-聚集体转换型探针:以JC-1为代表,正常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正常时,JC-1通过线粒体膜极性进入线粒体内,形成发射红色荧光的多聚体;而衰老细胞线粒体跨膜电位去极化,JC-1从线粒体内释放,浓度降低,逆转为发射绿色荧光的单体形式。通过检测绿色和红色荧光强度的比值,可量化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。JC-1的替代品JC-10具有更高的溶解度、灵敏度和信号背景比,能更好地检测线粒体跨膜电位损失的细微变化。
单一荧光强度型探针:如TMRM(四甲基罗丹明甲酯),它带有正电荷,在ΔΨm存在时,受膜电位驱动向线粒体基质迁移,发射红色荧光。去极化时,探针外排导致荧光减弱,通过单一波长强度变化反映ΔΨm。在衰老细胞中,TMRM信号较弱且呈斑片状分布,反映出膜电位下降与功能障碍。
研究方法及应用
检测方法:将线粒体膜电位荧光探针与衰老细胞模型共同孵育,然后利用荧光酶标仪、细胞成像仪或流式细胞仪等设备进行检测。如使用JC-1探针时,检测JC-1单体的激发光可设置为490nm,发射光设置为530nm;检测JC-1聚合物时,激发光设置为525nm,发射光设置为590nm。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时,绿色荧光通过FL-1通道检测,红色荧光通过FL-2通道检测。
应用案例:有研究设计并合成了对ΔΨm敏感的生物发光探针MAL,将其应用于小鼠衰老相关的ΔΨm变化评估中,结果表明烟酰胺核苷(NR)可逆转与衰老相关的线粒体去极化,揭示了NR作用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。
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bybiolite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