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发光信号的稳定性,是决定检测结果重复性与可靠性的核心指标,主要受试剂成分特性、反应体系条件、检测环境因素三大维度影响,不同类型发光试剂盒(如 ATP 生物发光、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发光)的稳定性表现与优化策略存在显著差异,需针对性评估与控制。
一、发光信号不稳定的核心影响因素
发光信号的稳定性本质是“发光反应速率与信号衰减速率的平衡”,任何打破这一平衡的因素,都会导致信号波动或快速衰减,具体可分为试剂、体系、环境三类因素。
(一)试剂成分特性:决定信号稳定性的基础
发光酶与底物的活性
发光酶(如萤火虫荧光素酶、海肾荧光素酶)的稳定性是关键:天然荧光素酶在室温下易降解(半衰期通常仅2-4小时),导致催化活性下降,信号随时间快速衰减;
底物(如D-荧光素、腔肠素)的稳定性:部分底物(如腔肠素)易氧化,在空气中放置1小时后活性下降30%-50%,直接导致发光信号减弱;若底物纯度不足(含氧化杂质),还会引发非特异性发光,增加信号本底波动。
辅助因子的稳定性
ATP 生物发光试剂盒中,Mg2?、ATP等辅助因子需维持特定浓度:Mg2?浓度过低会抑制荧光素酶活性,过高则导致底物沉淀;ATP易水解(室温下 24小时水解率达20%),若试剂盒中ATP未做稳定处理,会导致批次间信号差异。
稳定剂的添加
未添加稳定剂的试剂盒:信号半衰期通常仅 30-60分钟;添加稳定剂(如甘油、BSA、抗氧化剂)后,可延长酶与底物的活性(如甘油可降低酶的变性速率,BSA 可保护酶结构),信号半衰期可延长至 2-4小时。
(二)反应体系条件:影响信号稳定性的关键
pH 值与离子强度
发光反应对 pH 敏感:萤火虫荧光素酶的适宜pH为 7.8-8.0,pH<7.0或>8.5时,酶活性下降 50%以上,信号显著减弱;若样本pH波动(如酸性细胞裂解液未中和),会导致同一批次内不同样本的信号差异;
离子强度:高盐浓度(如 NaCl>100mmol/L)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,导致酶失活;样本中若含高浓度盐(如某些细胞培养基),需稀释后检测,否则信号衰减速率加快。
样本干扰物质
细胞裂解液中的杂质:如血红蛋白、胆红素会吸收发光信号(光淬灭效应),导致信号值偏低;蛋白酶(如胰蛋白酶)会降解发光酶,使信号在10分钟内下降40%-50%;
溶剂干扰:若样本用DMSO溶解(如药物筛选中),DMSO浓度>5%时会抑制荧光素酶活性,且随时间延长抑制作用增强,导致信号持续衰减。
(三)检测环境因素:加剧信号波动的外部条件
温度
温度是影响发光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:温度每升高10℃,荧光素酶催化速率提升1.5-2倍,信号峰值提前出现,但酶的变性速率也同步加快,信号衰减更快(如37℃时信号半衰期比25℃缩短 50%);
温度波动:若检测过程中环境温度波动>2℃(如靠近空调出风口),同一板内不同孔的反应速率差异会导致信号RSD>15%。
光照与氧气
光照:部分发光底物(如腔肠素)对光敏感,强光下(如实验室日光灯直射)10分钟内活性下降20%,导致信号减弱;
氧气:发光反应需氧气参与,但高氧浓度(如剧烈摇晃样本引入大量气泡)会加速底物氧化,低氧浓度(如密封样本)则导致反应不完全,二者均会引起信号波动。
检测时间延迟
发光信号具有即时性:多数发光反应在试剂混合后5-10分钟达到峰值,之后逐渐衰减;若样本添加试剂后,延迟检测时间超过30分钟,信号值可能下降30%-40%,且延迟时间不一致会导致样本间信号不可比。
二、不同类型发光试剂盒的稳定性表现
根据发光原理,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主要分为ATP 生物发光试剂盒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,二者的信号稳定性特点与适用场景不同,需针对性选择。
(一)ATP生物发光试剂盒:信号衰减较快,需快速检测
核心原理:基于“ATP+荧光素+荧光素酶→发光”反应,ATP含量与细胞活性正相关;
稳定性表现:
信号峰值出现快(试剂混合后 5-10分钟),之后随ATP水解与酶失活逐渐衰减,室温下信号半衰期通常为 1-2小时;
未处理的试剂盒:4℃储存 1个月后,信号强度下降15%-20%;室温储存1周后,下降30%-40%;
优化后试剂盒(添加稳定剂+冻干工艺):信号半衰期可延长至2-3小时,4℃储存6个月后信号保留率>80%,反复冻融10次后活性下降<10%(如翌圣生物ATP Luminescent 试剂盒)。
适用场景:适合高通量快速检测(如96孔板检测需在1-2小时内完成),不适合长时间连续检测。
(二)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:信号稳定性更高,适配多样检测
核心原理:基于“报告基因(如Luc、Rluc)表达的荧光素酶催化底物发光”,信号强度反映细胞活性或基因表达水平;
稳定性表现:
信号衰减较慢:因试剂盒中通常添加酶保护剂(如Proclin 300)与底物稳定剂,室温下信号半衰期可达3-4小时(如Promega Dual-Glo试剂盒);
冻干粉试剂盒比液体试剂盒更稳定:冻干粉可长期保存(-20℃储存1年信号保留率>90%),液体试剂盒需 4℃储存,且开封后1个月内需用完;
双荧光素酶试剂盒(如Luc/Rluc):两种酶的信号稳定性差异小(RSD<5%),适合内参校正,减少样本间误差。
适用场景:适合长时间连续检测(如动力学实验)、多批次样本检测,尤其适合需要内参校正的定量实验。
三、提升发光信号稳定性的优化策略
针对上述影响因素,可从“试剂选择、实验操作、环境控制”三方面优化,确保发光信号稳定,提升检测重复性。
(一)试剂选择:优先选择高稳定性试剂盒
关注试剂盒的稳定性参数
查看说明书中的“信号半衰期”“储存条件”“反复冻融次数”:优先选择信号半衰期>2小时、可反复冻融5次以上、4℃储存期>6个月的试剂盒;
选择冻干型试剂盒:相比液体试剂盒,冻干型可避免试剂在储存过程中的降解,批次间信号差异更小(RSD<5%vs 液体试剂盒10%-15%)。
选择适配样本的试剂盒
若样本含高盐、高DMSO或干扰物质,选择“抗干扰型试剂盒”:如添加了淬灭抑制剂的试剂盒(可减少血红蛋白的光淬灭效应)、耐DMSO的试剂盒(可耐受10%以内的DMSO浓度)。
(二)实验操作:标准化流程减少信号波动
试剂准备与处理
试剂复溶与平衡:冻干粉试剂盒复溶后,需在室温平衡15-30分钟(避免温度差异导致的酶活性波动);液体试剂盒开封后立即分装(避免反复冻融),分装后-20℃储存;
底物现配现用:易氧化底物(如腔肠素)需在检测前30分钟内配制,配制后避光保存,避免长时间放置。
样本处理标准化
样本pH与离子强度调节:细胞裂解后,用pH缓冲液(如Tris-HCl)中和至7.5-8.0;高盐样本需用裂解液稀释1-5倍,确保离子强度在50-100mmol/L;
样本干扰物质去除:含血红蛋白、蛋白酶的样本,可通过离心(12000r/min,5分钟)去除沉淀,或使用去干扰试剂盒预处理。
检测时间控制
试剂混合后立即检测:ATP生物发光试剂盒需在信号峰值期(5-15分钟内)完成检测;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可在峰值后1小时内检测,但需确保所有样本的检测延迟时间一致(如统一延迟10分钟),避免时间差异导致的信号偏差。
(三)环境控制:稳定条件保障信号可靠
温度控制
检测环境温度稳定:控制在25±1℃(荧光素酶合适的反应温度),避免靠近热源或冷源;使用带恒温功能的酶标仪/发光仪,确保检测过程中样本温度恒定;
试剂与样本温度一致:复溶后的试剂与待检测样本需在同一温度下平衡30分钟,避免温度差导致的反应速率差异。
避光与防氧化
全程避光操作:试剂配制与检测过程中,使用棕色试剂瓶,避免强光直射;发光仪检测室需遮光(如关闭室内日光灯);
减少氧气干扰:试剂混合时避免剧烈摇晃(防止产生过多气泡);若使用密封检测板,需预留少量空气(确保氧气充足),避免反应不完全。
仪器校准
检测前校准仪器:用标准发光品(如已知浓度的 ATP 标准品)校准发光仪的灵敏度与线性范围,确保仪器检测精度;若仪器使用超过1年,需定期维护(如清洁光检测器、更换光源),避免仪器漂移导致的信号波动。
四、稳定性评价指标与验证方法
要判断试剂盒发光信号的稳定性,需通过量化指标验证,核心指标与测试方法如下:
(一)核心评价指标
信号半衰期:从信号峰值下降至峰值50%所需的时间,半衰期越长,稳定性越好(优秀试剂盒半衰期>2小时);
信号保留率:检测后不同时间点的信号值与峰值的比值(如1小时后信号保留率>80%,2小时后>60%);
批次间重复性:不同批次试剂盒检测同一标准品的信号RSD,RSD<10%为合格,<5%为优秀;
样本检测重复性:同一批次试剂盒检测相同样本的复孔信号RSD,RSD<15%为合格(发光检测因信号即时性,RSD允许范围高于吸光度检测)。
(二)验证方法
时间稳定性测试:取同一标准品(如 100 μmol/L ATP),在0、30、60、120分钟时分别检测信号值,计算信号半衰期与保留率;
批次间测试:取 3个不同批次的试剂盒,检测同一浓度的标准品,计算信号RSD;
样本稳定性测试:取同一细胞样本,裂解后在0、1、2小时时检测信号,评估样本处理后信号的稳定性(若1小时内信号下降<20%,说明样本可短期放置)。
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发光信号的稳定性,是实验结果可靠的前提,需从“试剂选择(优先冻干、抗干扰型)、操作标准化(控制pH、温度、检测时间)、环境稳定(避光、恒温)”三方面综合优化。不同类型试剂盒的稳定性差异显著(ATP生物发光试剂盒需快速检测,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剂盒稳定性更高),实际应用中需根据检测需求选择适配试剂盒,并通过信号半衰期、重复性等指标验证稳定性,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与可比性。
本文来源于西安百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官网 http://www.bybiolite.com/